讓孩子在具有松弛感的家庭里慢慢成長

什么是松馳感?

“松弛感”一詞來自一位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的分享,。一位女士帶全家人出門旅游時遇到孩子證件過期,、行李需重新托運等突發(fā)狀況。圍觀者猜測這家人一定會爆發(fā)爭吵,但沒想到一家人沒有任何指責,,而是從容地重新安排,,淡定地繼續(xù)旅行計劃,輕松地解決了一件旁人看起來很麻煩的事情,。許多網(wǎng)友在看到這一分享之后紛紛感嘆:原來世界上真的有如此松弛的家庭,。

松弛感,可以理解為處理應激事件的一種態(tài)度或能力,,它的內(nèi)核其實是穩(wěn)定的情緒,,以及很強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大概指的是一個人面對壓力能輕松駕馭,,給自己更多空間的狀態(tài),。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可以用Stephen W. Porges教授提出的多重迷走神經(jīng)理論(Polyvagal Theory)解釋這一名詞,。在這一理論中,,松弛感是一種腹側(cè)迷走神經(jīng)(Ventral Vagal Nerve)活躍下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體會產(chǎn)生安全感以及與他人的連接感,,并體驗到慈悲、希望,、靈活,、融入當下等積極感受。

而將松弛感放到家庭關系當中時,,它的本質(zhì)是指遇到事情時每個家庭成員積極的思維方式,、較強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平和的溝通方式。

為什么要在家庭環(huán)境中
培養(yǎng)松弛感,?

對多數(shù)家庭來說,,松弛感是一種遙遠而奢侈的狀態(tài),。有的父母情緒急躁,、缺乏耐心,遇到問題互相指責埋怨,,爭吵不休,,或是將來自家庭以外的壓力和工作中的緊繃狀態(tài)帶回家中,將家庭中本該有的輕松自在的氛圍帶入了低氣壓的環(huán)境,。這樣不僅會損傷家人之間的感情,,也不利于一個家庭幸福感的提升。

而在一個家庭中,,孩子處在最弱小的位置,,如果常常承受著父母的情緒壓力,身心發(fā)展都會受到負面影響。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容錯率很低,,孩子做錯一點小事就會引來嚴厲的批評斥責,。在這樣緊張、高壓的家庭氛圍下,,孩子的安全感越來越低,,經(jīng)常會感到緊張焦慮,生怕自己做錯事,。這種不敢犯錯,、害怕被責罰的心理,無疑會削弱孩子的探索欲,,缺乏膽量和勇氣,,抑制成長潛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也會變得挑剔,、斤斤計較,遇事喜歡指責別人,、推卸責任,,不利于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受到父母負面情緒影響的孩子,,如果不懂得自省和改變,,又會不自覺地將這種相處模式復制到新一輪的家庭關系中,代代相傳,,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家本該是一個有愛、溫暖的避風港,,每個家庭成員在愛與被愛中安心做自己,,遇到難題,家人會互相陪伴支持,,共同面對,。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內(nèi)在安全感與人際安全感與童年期的經(jīng)歷有很大的關系,。童年時期,,如果能接收來自穩(wěn)定可靠的撫養(yǎng)者的長期陪伴,就會給孩子帶來內(nèi)在的安全感,,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出人際安全感,,以及應對人際沖突的能力。這樣的孩子能夠很好地處理三人及以上的關系,,充分發(fā)展出合作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獨處,還是與其他人在一起時,,孩子都能感到松弛,,而這也是心理發(fā)展最健康的一種。所以,,培養(yǎng)家庭的松弛感對營造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松弛感
應當如何培養(yǎng),?

有松弛感的家庭
要尊重彼此,,平和溝通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把壞脾氣給最親近的人,,說話不考慮對方感受,,冷嘲熱諷、咄咄逼人,。有的父母會譏諷孩子的不夠優(yōu)秀,,有的孩子會對著父母大喊大叫。不穩(wěn)定的情緒,、刻薄粗暴的語言,,是對家庭成員的中傷,時間久了,,傷心與失望的負面情緒就會逐漸累積,,家庭關系也會逐漸失去應有的溫度。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所謂的家和,,指的就是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心平氣和地交流、溝通,,能夠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樣,家人之間更能互相感受到對方的愛和關心,,增進彼此理解,,內(nèi)心充滿溫暖和力量。順暢的溝通才能帶來問題的高效解決,,才能讓生活越來越順利,。
家庭是一個要多講感情,少講對錯的地方,。因為有愛,所以每句話都要好好說,。平時溝通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應當注意自己的語氣,,正面表達、就事論事,,不要刻薄地反問,。遇到突發(fā)狀況,不要只顧著挑對方的錯處,,要顧及對方的感受,,互相理解包容,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有松弛感的家庭
要放慢節(jié)奏,穩(wěn)步前行
輔導孩子寫作業(yè)是父母永恒的難題,。有的家長會被自己的“教育焦慮”困住,,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卻忽視了每個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都是不同的,。與其給他們施加過大的壓力,,催促著他們一刻不停地向前跑,不如讓他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是一個“三分教,,七分等”的過程,汲取營養(yǎng)是緩慢的,,父母要懂得放下過高的期待,,耐心地等待教育在孩子身上綻放出絢麗的花。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過:“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毕喾�,,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若是父母只會催促而不耐心教育,,只追求結果而不重視過程,,他們只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變得“習得性無助”,。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人都是先會站,再會走,,最后才能學會奮力奔跑,。一場成長的馬拉松,是不需要搶跑的,。一個有松弛感的家庭,,允許孩子慢慢來,,允許他不那么聰明,不那么完美,。一道題,,今天學不會,可以明天再學,;一項技能今天不熟練,,可以明天再練;一個道理不明白,,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舉一反三,。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慢”中學會摸索,,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有松弛感的家庭
要管理情緒,允許脆弱
馮驥才先生說:“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币粋有松弛感的家庭里,每個成員都應該是感到放松,、舒適的,。父母可以放下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孩子可以放下戒備,,盡情釋放脆弱,。
有心理學者表示,大多數(shù)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有抑郁的情緒時,,都不敢告訴父母,,因為他們認為父母只會覺得他們的脆弱都是矯情。但是父母應當了解的是,,否定孩子的情緒,,強行要求他以成人的心智來面對困難,孩子只會逐漸封閉自己的內(nèi)心,,無法敞開心扉,,擁抱世界。松弛感的家庭里應當允許孩子脆弱,,告訴他們在面對世界糟糕的一面時,,他們可以短暫逃避,可以不滿,,可以抱怨,,家是他最值得依靠的港灣。

家庭中,,只要有一個人情緒不穩(wěn)定,,暴躁易怒,,就會讓整個家庭氛圍變得緊張不安,,每個人都無法放松下來,,生活也變得苦悶不快樂。因此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學會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
首先,不要把工作中積攢的負面情緒發(fā)泄到家人身上,,學會找到合適的情緒發(fā)泄通道,,比如聽音樂、看電影或是和家人心平氣和地交談,。還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脾氣上來的時候,按一個暫停鍵,,看到自己當下的情緒,,思考從何而來,冷靜三分鐘,,讓情緒自然流動,,再去面對家人。
有松弛感的家庭
要允許犯錯,,共同面對
稻盛和夫曾在《思維方式》中寫道:“人生過得幸福的人,,都持有積極的思維方式�,!狈稿e是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沒有孩子天生完美懂事,關鍵在于父母要用怎樣的方式去看待這件事,。
有些父母只能看到孩子的缺點,,為了消除這些缺點不停地訓斥、責罵孩子,,卻忽視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漸漸地,孩子也就只專注于自己的缺點,,最終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從而自卑、敏感,。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了的時候,,簡單點看,家長首先檢查孩子有沒有受傷,,再和孩子一起把碎片打掃干凈,,事情就可以過去了,。可有些家長卻怒火中燒,,指責孩子做事粗心,、沒用,對著孩子大發(fā)脾氣,。
其實,,既然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再多的指責也只會給孩子和自己造成痛苦的記憶,,甚至破壞親子關系,。因此,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轉(zhuǎn)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要浪費在責備孩子上,。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犯錯失誤再正常不過,,家長多一點耐心,、包容心,給他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孩子成長幫助更大,。不要讓孩子的生活中的小“故事”,成為他人生中的事故,。給他機會,,讓他偶爾走一些錯路,在人生路上多繞幾個彎,,用不同的角度看看這個世界,,也是一種成長。未來的路很長,,陪著他們經(jīng)歷一次又一次摔倒,,他才有再次站起來的勇氣。

一個家庭需要松弛感,,太用力的孩子走不遠,,而他也不會因為緊繃的心弦而變得完美。要學會接納和包容孩子在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階段所發(fā)生的改變,,犯錯也好,,脆弱也好,沒那么優(yōu)秀也好,就算不理解孩子的喜好,,也要學著尊重,。家庭關系中的“松弛感”,并不只是一個虛幻的名詞,,它關系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安全感和情緒狀態(tài),。不為瑣事糾結,不為結果執(zhí)著,,共同承擔,,攜手前行,,相信愛和包容的力量,,才能讓家庭生活越來越幸福。
來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