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早已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嚴重的兒童心理障礙,都是親子關系聯(lián)結不良的后果,。而導致親子關系聯(lián)結不良的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兒童早期和母親接觸機會的匱乏,,二是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尤其是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的不恰當。
眾所周知,,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lián)結通道由母親來建立,。母乳不僅提供機體成長能量,也提供心理成長能量,。母親的懷抱,、氣息、聲音等等,,所有的陪伴都是孩子的心理奶水,。幼年喪母、母親嚴重精神障礙等不可抗拒原因會損傷孩子心理,。
與此同時,,一位自身再優(yōu)秀的母親,如果她在孩子幼小時忽略了和孩子相處的重要性,,把孩子全部托付給老人或保姆,,親子關系淡薄,;或長期用教條刻板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會出現(xiàn)心理營養(yǎng)不良。而這正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一些父母健全,,甚至家境優(yōu)裕的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也是目前一大批獲得“疑似自閉癥”或者“類自閉癥”或者“發(fā)育遲緩”的孩子背后讓人傷心的真相。這里面肯定有一部分孩子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吻合了自閉癥的診斷,,決定性的原因往往因為基因。而有一部分孩子,,正如先前所陳述,,實際上是親子聯(lián)結沒有做好而導致的。在早期干預時候進行大量的刺激和補償,,孩子可以無限接近常人的發(fā)育水平,。
大部分每天來陪讀、做康復訓練的都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孩子的親生父母大多都是因為生活,、經(jīng)濟所迫,在孩子不會開口說話的時候就離開,,外出打工了,。而也有一部分自閉癥孩子倒是身邊有家長的陪伴,可是要么是單親母親或父親,,不懂得孩子成長的需求,,每天倒是穿得好吃的好,但是缺乏母子,、父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他的方面,。另外還有的自閉癥孩子身邊每天陪伴的既不是父母,,也不是爺爺奶奶,而是保姆,。試問孩子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能得到他成長所需要的刺激和引導嗎?
家長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孩子對物質的東西要得其實不多,,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可,對家長陪伴的需求卻很高,,必須充分,。猶如一棵樹長得好不好,不在于種在皇宮還是種在鄉(xiāng)野,,種在溫室還是立于風雨,,在于根須所觸的土壤和枝葉所承受的陽光是否給了足夠的滋養(yǎng)。溫暖的陪伴,,是家長最基本的任務,,也是最高的境界,。
1、孩子在嬰幼兒期,,尤其3歲前,,和母親、父親接觸很少,,孩子托付給老人或保姆帶,。
2、工具過多地介入生活,,如過度使用電視,、電子產品、嬰兒車等,,孩子缺少語言及情感的交流環(huán)境,。
3、在吃飯,、睡覺,、大便等日常生活問題上教條,對孩子進行過度訓練,。
4,、家長對孩子包辦太多,幾乎事事代勞或處處指令,。
5、對孩子限制太多,,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6、監(jiān)護人脾氣暴躁,,經(jīng)常打罵孩子或用冷暴力懲罰孩子,。
7、夫妻感情長期不和,,家庭氣氛長期壓抑,。
8、照顧者性格強勢,,凡事不容他人質疑,。
9、家中少書或無書,,很少有親子閱讀時光,,孩子沒養(yǎng)成閱讀慣。
10,、孩子長期缺少玩伴,,成長環(huán)境過于單調,。
如果孩子是先天原因導致的自閉癥,早期干預的訓練可以幫助防止孩子往更加不善的狀況滑落,,穩(wěn)定他們的問題狀況,,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起到良性的塑造作用。最終,,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最好的開發(fā),。
不管孩子是真自閉癥還是假自閉癥,家長們都需要把握好黃金干預時間--7歲以下,,為孩子的發(fā)育發(fā)展打好基礎,!
聯(lián)系電話:15050233715
QQ:3502418949
微信:hengna3
聯(lián)系人:宗老師
地址:昆山玉山城南利得國際1402室
學校網(wǎng)址:[url][urlend2]
亨那語言特教培訓機構是一家為2-6歲有語言障礙、發(fā)育遲緩,、自閉癥傾向的特殊兒童提供個性化的訓練課程,,包括口肌訓練,發(fā)音誘導訓練,,語言理解和表達訓練,、感覺統(tǒng)合訓練、社交與情緒管理等等,。孩子的成長更多的不是在機構課堂上短暫的訓練,,老師只是輔助加強的作用。 大多數(shù)時間孩子是和父母在一起,,所以家長應該具備一些專業(yè)的知識技能,,這樣才能更有利于特殊兒童的訓練和成長。因此,,我們中心為特殊兒童家長提供專業(yè)的家庭訓練項目和知識技能,,以及心理咨詢輔導,讓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和家長一起幫助兒童從沒有聲音到有聲音,,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從口齒不清到說話清晰流利,,并且引導他們提高溝通和社交適應能力,。我們引進國際先進的兒童言語語言訓練方法和技術,以我們專注而專業(yè)的服務精神,,顯著的訓練成果,,更好的服務家長和特殊兒童。通過老師,、家長,、孩子的共同努力,使這些特殊的孩子能順利融入普通學校的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