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陽港中央商務(wù)區(qū)3.4平方公里,正在打造昆山產(chǎn)城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熱土,。你知道青陽港的來歷嗎?請看耕夫的這組文章,,分三次發(fā)布,。
總有一種印跡,比城市久遠(yuǎn),,山川或湖瀼,。
昆山,,吳越設(shè)苑,,名鹿苑;秦皇置縣,,名疁縣,,隸屬會稽郡。這座城市有行政管轄由此發(fā)端,。秦始皇曾巡臨昆山,,古千墩有秦望山的遺跡與傳說,,是秦始皇“登山望海直指南越”之處。王莽時(shí)改疁縣為婁縣,,因婁江得名,。《姑蘇新志》云“古婁縣有疁城鄉(xiāng)”; 明嘉靖年代,,昆山縣治之東北有村,,名婁縣村。
梁大同初年(公元535年),,婁縣改為昆山,,隸屬吳郡,以縣有昆山而名,。元元貞二年,,昆山升為中州,州治在馬鞍山之陽,;延祐元年遷太倉,,至正十七年還遷昆山;明洪武二年,,復(fù)改為縣,,隸屬蘇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昆山縣分設(shè)新陽縣,,同城分治。新洋江易名新陽江,。
昆山有江,?昆山有江!
不止婁江,,不止新洋江或是新陽江,。
大禹治水,天下九州,�,!渡袝び碡暋吩疲骸叭瘸觯饾傻锥ā�,。震澤,,就是太湖�,!队碡暋废鄠鳛榇笥硭�,,凡1193字。司馬遷《史記》全文錄載,�,!妒酚浾x》云:蘇州東南有三江口,,西南七十里至太湖,曰松江,;東南七十里至白蜆湖,,曰東江,亦曰上江,;東北二百余里入海,,曰婁江,亦曰下江,。
顧夷《吳地記》載: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
太湖水澇,,三江分流,,東入大海。自明嘉慶至萬歷,、清康熙至現(xiàn)當(dāng)代,,存世的《昆山縣志》或《縣志稿》一致述認(rèn):婁江、吳淞江,,是《禹貢》記述的“三江”,。
《嘉靖昆山縣志》載,“婁江,,《禹貢》三江之一,,今之至和塘,其故跡也,�,!敝梁吞粒墙裉斓睦ド降囊粋(gè)地名,,在今天的婁江南岸,。今天的婁江,由此往東五六里,,是青陽港,。
“吳淞江,在縣南九里,,《禹貢》三江之一,。蓋古東江,。西通太湖,,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
松江,,或東江,、上江,吳淞江,,或古東江,,向東北浩浩蕩蕩流淌七十里,何處入海,?
新洋江,!
昆山水利,見諸最早的文字記述始于戰(zhàn)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徏封于吳,,治水松江,導(dǎo)流入海,。歷代昆山縣志載:“新洋江,,在縣東南六里,南納吳淞江,,北入太倉塘,,以達(dá)于海�,!�
史載,,新洋江開鑿于五代,長十四里半,,是昆山最早的運(yùn)河,,自五代至當(dāng)代,流淌千余載,。
唐天祐元年(904年),,吳越王錢鏐“命都水庸田司”浚治新洋、吳淞江,,兼浚橫塘通小虞浦,。宋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蘇州知府,,請疏導(dǎo)諸縣之水,,而昆山為最。疏浚港浦,,導(dǎo)積水,,使東南入?yún)卿两瑬|北入揚(yáng)子江。至和二年(1055年),,昆山主簿丘興權(quán)陳五利,,知縣錢紀(jì)興役,始克成塘,,名至和塘,;治新洋江,自朱瀝至清水港……乾道元年(1165年),,朝廷詔開新洋江,、至和塘。
《史記正義》載:(太湖之水)東北下二百余里入海,,曰婁江,,亦曰下江,其分處號三江口,。
三江口三江流,,這個(gè)三江口,在哪里,?吳淞江,、新洋江、婁江,,何處交匯,?
今日昆山縣治所在,東不過兩里,,為青陽港,;南不過三里,為婁江,;北不過兩里,,為太倉塘。三十五年前,,這里還是一帶平川,。青陽港畔可西眺馬鞍山,蔥蔥林木盡收眼簾,;吳淞江水緩緩而來,,曾經(jīng)多少帆影踵踵,映著朝霞夕陽南來北往,,順著太倉塘東去西來……婁江,、吳淞江,張家港,、青陽港,,四水匯流,,東去太倉塘一路向海。
新洋江,,新陽江,,青陽港,可是一脈相承,?
(二)
總有一種情懷,,比目光深邃,,民生與家國,。
天下水利,水利天下,。大禹治水,,郟亶循法。
北宋熙寧三年(1068年),,邑人郟亶在廣東安撫使任上”機(jī)宜上言”:“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無過于蘇州,蘇州屬邑莫過于昆山,�,!�
郟亶是北宋嘉祐二年的進(jìn)士、水利學(xué)家,、司農(nóng)寺丞,,官階不高,客居他鄉(xiāng),,心系桑梓與家國:蘇東枕海,,北接江�,!袄ド街畺|,,接于海之崗隴,東西僅百里,,南北僅二百里,,其地東高西下,向所謂東導(dǎo)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
郟亶研究水利,師法大禹:“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跡”,。蘇州水利,六失當(dāng)去,,六得當(dāng)行:今松江,,在其南,,決水而同歸于海。昆山之下駕,、新洋,、小虞、大虞,、朱唐,、新瀆、平樂,、戴虛等十余浦,,是也。但東開昆山之張浦,、茜涇,、七丫塘而導(dǎo)諸海,北開常熟之許浦,、白茆而導(dǎo)諸江,。此五處者,去水皆遠(yuǎn)達(dá)百余里,,近亦三四十里,。
郟亶心系水利,心系桑梓民生:“取浩博之大利,,舍姑息之小恩,。盡一州之境,役五縣之民,,五年而治之,,其功力百倍于向時(shí)�,!�
一部《吳中水利論》,,蘇湖熟,天下足,。
一部《吳中水利論》,,讓郟亶受到王安石賞識。元祐初年,,朝廷征召郟亶為比部郎中,,未及赴任而逝,年六十有六,。
郟亶的思慮與眼光,、桑梓與家國,今天仍在滋養(yǎng)青陽港,,滋養(yǎng)蘇湖,,滋養(yǎng)天下,。郟亶去世后,被朝廷追授司農(nóng)卿,,葬于太倉北門木行橋弄,,有四卷本《吳門水利書》存世。幸存的郟亶墓,,移遷進(jìn)太倉重修的王世貞弇山園,,受世人瞻仰。
自宋代以來,,新洋江大小浚治三十?dāng)?shù)次:
殷奎《昆山志》載:自縣治西,,(婁江)歲久堰塞,居民圍而為田,。宋至和中,,又筑堤成塘,,婁江故道不復(fù)見,。
故老相傳“無陸途”的婁江有故道——至和塘,至少在嘉慶年間就成為婁江故道,。明崇寧四年,,三江閉塞。朝廷命司封員外郎世傅等疏浚,�,!度f歷昆山縣志(卷二·水利)》載:蓋昆山當(dāng)水之下流,西來諸水,,昆獨(dú)承之,。昆山之水既通,得利而入海,,則眾流自有所歸,。
吳淞江、婁江之水,,東入大海,,繞不開新洋江。
新洋江,,就是新陽江,,就是青陽港。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嘉靖三十二年九月,,倭夷入寇,,遠(yuǎn)近震恐……明年三月,由昆山直抵青陽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昆山萬人袒肩,興水利,,送瘟神,。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完成望虞河水利工程,;二十世紀(jì)七十代完成婁江水利工程大會戰(zhàn),。
1977年11月,昆山成立“婁江工程指揮部”,,四萬人誓師,。是年12月1日,界牌港至青陽港段開工,,五萬民工上陣,。從東大橋到青陽港,平地新開婁江河,,13600民工參加,。
從三里橋東50米起,新開的婁江經(jīng)迎恩橋,、老正陽橋,,直通青陽港,河底寬36米,,河深至-1.94米,;陸路也改向市河外的東大橋和西大橋經(jīng)行。
這次大會戰(zhàn),,至和塘故河道不浚。從三里橋經(jīng)正陽橋至青陽港,,新婁江由此橫空出世,。
29天號子震天,,在青陽港,,白塔頭至青水港段的河床歷來較寬,,再行浚寬固堤,,河底拓寬至60米,,以寬代深,河堤高為6米,,堤頂寬3米,;白塔頭至新瀏河段的河底拓寬至80米,以吻合新瀏河過水?dāng)嗝妗?/span>
29天揮汗如雨,,昆山同時(shí)完成界牌港到三里橋河治理,,河底拓寬至36米,三里橋至迎恩橋河底寬由40米漸變?yōu)?2米,,與市河段底寬相接,。
經(jīng)此一役,,婁江西起吳縣外跨塘,經(jīng)由青陽港向東至蓬朗草蘆村,,昆山“一縱三橫”的骨干水網(wǎng),,綱舉目張。
會戰(zhàn)既畢,,炸壩通航,。1978年元月,昆山刻婁江竣工紀(jì)念碑一塊,,沉于河底,,以志紀(jì)念。
(作者系昆山市作協(xié)會員,、文史愛好者,。記者、網(wǎng)絡(luò)輿情管理師,、高級政工師,,昆山市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研究院特邀研究員、蘇州市新聞傳播學(xué)會研究員,、新華傳媒智庫特聘研究員,。)
(圖片提供/昆山市檔案館蘇曄,、昆山市城建檔案館李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