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0-10
, 來自:江蘇省0==
這樣的鼓包看上去就像是有一個“大饅頭”
壓在頸部一樣
民間俗稱它為“富貴包”
那么,,這個“富貴包”究竟是什么,?
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天就來好好說說它
“富貴包”又稱為富貴背,,是頸椎和胸椎交界處突出的一個硬包塊,。頸部大包中既有增生的軟組織,也包括骨骼(椎體棘突)的突出和脂肪化的肌肉組織,。
第七頸椎(頸椎的最后一節(jié),,也是頸椎與胸椎的交界處)本身棘突較長。
我們正常的頸椎應該是前突,,而胸椎應該是后突,,在這個交界處,如果頸椎和胸椎都過度突起,,那么就會讓相關的肌肉群緊張痙攣而腫脹,。
所以當原本就凸起的“第七頸椎棘突”遇到頸胸交界處周圍肌肉群緊張腫脹時。
“富貴包”
一個外觀似頸后大包的向后凸起
也就慢慢形成了
上交叉綜合癥是指由于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較為緊張,,而菱形肌、前鋸肌,、中下部斜方肌,、深頸部屈肌,,特別是斜角肌較為無力松弛,而呈現(xiàn)出的一種肌肉力量不平衡綜合癥,。
將此命名為“上交叉”的原因在于,,當無力松弛和緊張的肌肉在上身形成連線時,其連線呈交叉狀,。主要表現(xiàn)有:聳肩,、含胸、駝背和頭部前傾,。
1. 長久以錯誤坐姿伏案的工作者:通常發(fā)生在程序員,、學生、文員,、醫(yī)生,、司機等身上,這些從業(yè)者在工作時會不自覺把上身向前傾,,下巴凸出,,上臂向外抬而沒有貼住上半身,前臂在沒有承托的情況下,,對上肢(特別是肩膀)造成很大負荷,。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駝背,。
2. 過份鍛煉胸大肌,,缺乏鍛煉上背肌群者:此類人群比如拳擊選手,為獲得最佳的防守和進攻姿勢,,過度訓練胸前肌肉(如胸大肌,、胸小肌)和頸后部肌群(如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而忽視下背(如中下部斜方肌、菱形肌,、前鋸�,。┮约邦i前部肌群(如深部頸屈肌、斜角�,。�,,長期以往將導致胸前背后肌肉發(fā)育不平衡,從而出現(xiàn)含胸,、頭部前傾等姿勢,。
3. 個別群體:如進入青春期的女孩,會因不適應胸部發(fā)育,,而刻意用含胸的姿勢來掩飾,;以及部分體育愛好者在跑步時,,由于省力等原因而出現(xiàn)含胸駝背,這些不良習慣均會導致駝背等不正確姿勢的出現(xiàn),。
4. 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單側撐下巴、側趴看書及低頭使用電子產(chǎn)品等不良姿勢造成了頸肩部兩側肌肉力量不平衡,,從而帶來了相關頸肩癥狀和脊柱病理性改變,。
壓迫頸椎:頭部前傾,頸椎曲度變小甚至消失,,會壓迫頸椎之間的神經(jīng),,嚴重的會引起頭痛頭暈,以及手臂麻木等,。
運動能力下降:含胸駝背會使得胸腔容積變小,,導致肺活量變小,以及呼吸不暢,。
不美觀:含胸,、駝背、圓肩在形體上給人一種不美觀的形象,。
①頭部不自覺地向前傾
②上胸段向前屈曲
③從側面看,耳垂在肩峰前方
是否常有頸肩部肌肉緊張或疼痛,?
這些都是上交叉綜合癥的典型表現(xiàn),!
如果您有以上情況,那就要引起重視啦,!
上交叉綜合癥是因上半身姿勢異常而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癥候群,,如果只是對癥治療,不認識到它的病因病機變化,,不但效果不好還容易復發(fā),。
如果能從病因病機著眼,不但治療疼痛的具體部位,,還能從肌肉力量不平衡的角度進行綜合調整,,許多棘手的問題也將會應手而愈。
對此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
結合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了
一套具有科室特色的預防+治療方法
快來學習一下吧~
①站立,、行走時保持良好的姿勢,頭和軀干保持在中立位,,耳朵和肩膀中部的連線與地面垂直,。
③睡覺時選擇的枕頭不能過高,,或是可以在頸部放一個小墊子,以維持正常頸椎曲度,。
①牽拉胸大肌
方法:以拉伸右側為例,。如圖所示,,右肩部外展90度,肘屈曲90度,,掌心朝前,,固定前臂。弓步,,腰背挺直,,身體前傾,直到右側胸大肌有牽拉感為止,,維持30秒后逐漸將身體回正,。雙側各做10次為1組,重復3~5組,。
②牽拉斜角肌
方法:站立或坐位下,,以拉伸左側為例。如圖所示,,右手將頭部緩慢向右斜向后側拉伸,,同時左側肩膀輕輕向下壓,盡可能感受頸部左側肌肉的拉伸,,維持30秒后用手輕輕將頭部推回中間,。雙側各做10次為1組,重復3~5組,。注意事項:軀干中立位,,動作輕柔緩慢。
③牽拉胸鎖乳突肌
方法:站立或坐位,,以拉伸左側為例,。如圖所示,右手將頭部緩慢向右側拉伸,,同時左側肩膀輕輕向下壓,,盡可能感受頸部左側肌肉的拉伸,維持30秒后用手輕輕將頭部推回中間,。雙側各做10次為1組,,重復3~5組。注意事項:軀干中立位,動作輕柔緩慢,。
④牽拉背闊肌
以拉伸右側為例,,右手過頭向后彎曲,左手從后方握住,。右手大拇指朝上,,手心朝后。身體向左側彎,,同時右側身體稍向前扭轉,,最大化地拉伸右側背闊肌,維持30秒后逐漸將身體回正,。雙側各做10次為1組,,重復3~5組。
⑤放松枕后肌群
方法:雙手大拇指分別按在左右耳朵后方凸起骨頭處的外下方,,用中等大小的力量揉動15秒,,10次為1組,重復3~5組,。注意事項:頭部中立位,,避免聳肩。
①肩部外旋訓練
如圖所示,,以左側為例。左手握緊彈力帶,,上臂貼緊身體,,左前臂向外打開,作肩關節(jié)外旋動作。每次保持30秒,。雙側各做5次為1 組,,重復5~10 組。(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調整訓練量,。)注意:上臂始終貼緊身體,,手腕保持中立,腹部收緊,。
②菱形肌,、斜方肌中下束訓練
(用彈力帶進行直臂劃船訓練)
如圖所示,雙手握緊彈力帶,,雙肩前屈90度,,在肘關節(jié)伸直的情況下將彈力帶向后下方拉,拉到末端時保持30秒,,連續(xù)做5次為1 組,,重復5~10 組,。(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調整訓練量。)注意:訓練時不能聳肩,,注意力集中在中背部肌肉,。
兩手握住彈力帶,從身體后面繞到前面,,進行雙側肩帶前引的動作,,每次保持30秒。連續(xù)做5次為1 組,,重復5~10組。(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調整訓練量,。)
方法1:采用彈力帶訓練,。兩手握住彈力帶,從頭后繞過,。頭部向后用力,,與向前拉的力量作對抗,每次保持30秒,。連續(xù)做5次為1 組,,重復5~10 組。(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調整訓練量,。)注意:握緊彈力帶,,防止脫離,彈傷眼睛,。
方法2:單手或者雙手托住頭部后側凸起的位置,,下巴微收,頭部與手產(chǎn)生對抗,。每次保持30秒,,連續(xù)5次為1 組,重復5~10 組,。(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調整訓練量,。)
方法1:身體挺直,腳后跟,、臀部,、背、肩(從下往上)貼緊墻面站立,,雙手屈肘90度,,掌心朝前用力向后貼住墻面保持這個姿勢30秒以上,并配合深呼吸,。
方法2:雙手平舉在胸前,,呼氣時緩慢上舉至耳朵兩側后保持30秒后還原,。10 次1組,重復5組,。注意事項:雙腳與肩同寬,,不要聳肩、含胸駝背,,上舉時保持肩膀遠離耳朵,。
配合呼吸進行胸椎伸展�,;颊吒┡P位,,雙手置于身體兩側,呼氣時上背主動伸展抬起(保持15秒),,注意力集中在中上背部,,而非下背部,吸氣回落,。5 次為1 組,,重復3 組。注意:兩手臂向后方延伸,,盡量夾緊大腿外側,,沉肩,腹部始終保持收緊,。
雙腿自然開立,,膝關節(jié)微屈。屈髖,,臀部向后,,動作全程保持挺胸、收腹,,挺腰,。手臂依次做 Y、T,、 W,、L動作。
注意:(1)做Y,、T,、W的時候,大拇指始終朝后,。(2)全程收緊后背和肩胛骨,,手腕不動,用力時呼氣,,還原時吸氣,。(3)在每一次的動作末端停留2~3秒后再還原,,同一個字母重復15-20次后再進行下個字母。
科室由針灸科,、推拿科,、康復科三部分組成。近年來,,科室依據(jù)就診患者疾病譜構成和自身特色優(yōu)勢,,初步形成以頸椎病、肩關節(jié)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面神經(jīng)癱瘓和中風后遺癥為本科的優(yōu)勢病種;依托重點�,?破脚_,,優(yōu)化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強化中醫(yī)內涵建設,。經(jīng)過三十余年的發(fā)展,先后創(chuàng)建成為蘇州市中醫(yī)臨床重點�,?�,、蘇州市醫(yī)學重點學科。
科室現(xiàn)有醫(yī)師22人,,康復治療師21人,,其中主任醫(yī)師4名、 副主任醫(yī)師8名,、主治醫(yī)師6名,、住院醫(yī)師4名、副主任康復治療師2名,,主管康復治療師4名,、康復治療師15名�,?剖胰藛T結構較為合理,;其中博士后1名、醫(yī)學博士2名,、博士在讀2名,,碩士11名、姑蘇衛(wèi)生重點人才1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和“333”工程培養(yǎng)對象各1名,,入選省衛(wèi)生國際交流支撐計劃1名,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外向型優(yōu)秀骨干人才1名,。
�,?圃诔R�(guī)體針,、耳針、埋線,、拔罐和艾灸的基礎上,,陸續(xù)開展經(jīng)穴埋線新方法治療功能性便秘、失眠和肥胖癥,;同時在夏令三伏推出龜板灸,、隔鹽灸、長蛇鋪灸及穴位敷貼等“冬病夏治”治療手段,,凸顯中醫(y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圍繞體虛反復發(fā)作,、亞健康患者,,推出頸椎病、腰椎病和關節(jié)炎等系列膏方,,體現(xiàn)全程康復的理念,,特色“中醫(yī)供給”滿足百姓的多元健康需求。
目前康復科開設�,?崎T診有顳下頜關節(jié)康復,、骨折術后康復、頸肩腰腿痛康復和面癱康復門診等,。針對目前中風,、截癱、腦癱,、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骨折術后功能障礙和運動損傷康復等,運用現(xiàn)代康復Bobath手法,、Rood技術,、PNF訓練、3M治療,、關節(jié)松動術及作業(yè)治療等方法,,結合腦循環(huán)系統(tǒng)治療儀、語言障礙診治儀,、半導體激光,、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儀和MOTOmed智能康復訓練系統(tǒng)等先進的康復器械,較好地促進患者功能改善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基于生物力學的脊柱微調手法和小針刀技術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枕寰樞失穩(wěn),、脊髓型頸椎病、頸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重癥肩周炎等難治性頸肩腰腿痛的非手術治療方案,。2014年從中醫(yī)經(jīng)典筋痹理論著眼,,糅合當今的激痛點學說,,創(chuàng)新采用芒針雀啄恢刺法,有效便捷地診治平素較為棘手的筋傷疾病,。
近年來科室承擔江蘇省重點研發(fā)計劃(社會發(fā)展)項目1項,、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課題1項、江蘇省中醫(yī)藥管理局課題3項,、蘇州市科技局課題2項,、昆山市科技局課題3項。榮獲江蘇省中醫(yī)藥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一項,、蘇州市醫(yī)學新技術二等獎二項,、昆山市醫(yī)學新技術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發(fā)表核心專業(yè)期刊論文15篇,SCI論文3篇,。承擔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徐州醫(yī)藥高等職業(yè)學校等實習生的臨床帶教,,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西醫(yī)結合臨床本科班針灸學床邊教學及江蘇大學臨床醫(yī)學本科班(昆山)的針灸學和推拿學教學工作等,。
來源: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
|